主页 > 热点专题 > 农业气象之星 > 农业气象之星展示 >

周广胜

2021-11-04 10:28来源:网络
 

  周广胜,男,汉族,博士,二级研究员。

  现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2021年4月23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教育背景

  1983.09 - 1987.07 南京大学,天气动力学专业学士

  1987.09 - 1990.07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学硕士

  1990.10 - 1992.12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学博士

  1993.03 - 1995.0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

 

  工作简历

  1990.07 - 1990.10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气候室,实习研究员

  1993.03 - 1995.01 中科院植物所生物学专业博士后

  1995.01 - 1996.11 中科院植物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副主任

  1996.11 - 1997.11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森林科学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客座副教授

  1997.11 - 2002.06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中心,中心副主任,

  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网络生物分中心副主任

  2002-07~2008-12,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

  2002.07 - 至今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创新研究组首席研究员

  2008.12 - 至今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

  应用气象、全球生态学、碳循环、生态系统模型

 

  主要研究成果

  1. 植被生产力形成机制与过程:采用宏观气候-植被关系与微观植物生态生理过程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植被生产力形成机制的难题;发展了耦合生物-物理-化学过程的陆地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实现了植物生长、土壤碳氮循环与水循环、热量交换的有机联系,为解决国际上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理与化学过程有机耦合科学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植被类型对气候的适应机制:阐明并定量分析了植被结构、功能与气候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植被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构建了中国植物功能型分类体系与气候-植被分类模型,模拟结果显著优于国际著名生物群区(BIOME)模型,为科学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带迁移、区域植被生产力和碳收支提供了基础。

  3. 陆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揭示并定量描述了农田防护林结构、配置与气象因子的相互作用,首次从湍流微结构方面揭示了农田防护林网的防风效应机制,发展了区域防风效应评价系统,解决了国际上农田防护林系统工程规划设计和管理中的量化指标科学难题。

 

  主要学术兼职

  世界气象组织(WMO)农业气象学委员会(CAgM)第15次届会管理组能力建设跨区域培训和信息服务协调员;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工作组组长;亚洲通量指导委员会(AsiaFlux Steering Committee)委员;中国科协联合国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WGUNEC-CAST);中国气象学会理事;《植物生态学报》副主编,《科学通报》、《气象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刊物编委

 

  获奖及荣誉

  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1991年,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优秀研究生;

  1992年,论文"林带阻力系数与透风系数的关系"获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993年,成果"半干旱风沙、草原区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及立地类型划分评价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生态所第2完成人(沈应生科字G3林-2号);

  1993年,成果"半干旱风沙草原区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研究"获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主要完成人(东林科奖证字(92)第6号);

  1995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后;

  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1995年,成果"农田防护林体系区域性防护效益理论及边界层特征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95Z-2-020-04);

  1998年,成果“农田防护林研究" 获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和第三世界科学院的农业奖(作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防护林研究组主要贡献人之一);

  1998年,被评为中国植物学会先进工作者;

  2010年,成果“中国陆地碳收支评估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联网观测与模型模拟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010-J-232-2-01-R02)。

 

  承担项目

  1、全球变化背景下玉米干旱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致灾临界气象条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 2014.01-2018.12

  2、草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和潜力模拟与集成,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含重大研究计划),主持人,国家级,2011.01-2015.12

  3、全球变化影响下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主持人,2010.06-2014.09

  4、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及作物带布局的影响及应对途径研究, 主持人,国家级,2009.01-2013.09

  5、耦合生态系统动态的森林雷击火预报评估系统研制,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主持人, 2008.1-2011.12

  6、我国温带草地碳循环模型与减排增汇适应对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主持人, 国家级,2008.1-2011.12

  7、 中国东北典型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综合观测与模拟研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主持人, 国家级,2007.01-2010.12

  8、 半干旱区地表生态和水文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 “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子项目, 合作主持人,2006.1-2010.12。

  9、中国东北样带典型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与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主持人, 国家级, 2003.01-2006.12

  10、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课题, 主持人, 2001.1-2005.12

  11、典型生态系统对干旱化的适应和调整机制的观测和模拟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子项目, 主持人, 国家级, 1999.10-2004.9

  12、东亚森林现实生产力与碳平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主持人, 2001.1-2003.12

  13、中国东北样带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CO2交换的稳定同位素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项目, 共同主持人, 2001.1-2003.12

  14、我国关键地区全球变化的生态安全机制与调控,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 主持人, 2000.1-2003.12

  15、全球变化的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主持人, 国家级, 1998.1-2002.12

  16、用于气候预测的中国气候-植被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主持人, 2000.1-2002.12

  17、 青藏高原与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B“青藏高原与西部干旱区和全球变化的关系研究”课题, 主持人, 1997.1-2000.12


相关推荐
  • 帅细强 2021-11-26
  • 刘可群 2021-11-15
  • 侯英雨 202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