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高标准农田 >

先建后补!广州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

2021-10-30 11:10来源:南方农村报

  金秋时节,走进位于广州市增城区荔湖街道太平村的广东乡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乡丰农科”)种植基地,笔直的机耕路纵横交错,整洁的水渠水流潺潺,设施大棚里瓜果飘香,研学采摘游客络绎不绝。而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分散经营的普通农田。

  2020年,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在此进行高标准农田“先建后补”建设新模式试点,让受益主体从配角变为主角,成功吸引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丰农科积极参与,他们流转土地,用心用情,出资出力,不仅大大加快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还有效提升了项目质量,解决了建后管护难题,更快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

  受益主体由配角变主角

  助力高标项目提速又增效

  据介绍,“先建后补”是指经批准立项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由项目实施单位先行筹集建设所需全部资金并组织实施,验收合格后,财政部门将财政补助资金一次性支付给项目实施单位。2019年9月,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在全省率先发布了高标准农田“先建后补”项目实施方案。

  “从目前实践来看,与按进度报账拨款的高标农田建设模式相比,‘先建后补’让我们企业有了更多的参与自主性,受益也更加明显。”乡丰农科农业项目经理宋广鹏直言,去年初他们在太平村承租了300亩耕地,在充分了解高标准农田“先建后补”政策后,公司立即决定参与其中,随后公司仅用了1个月时间,便完成了1000多米的田间道路建设、1400多米的渠道清淤整治、10条下田坡道整修。

  快速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也让乡丰农科的产业基地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租地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乡丰基地已发展成集优质水稻、特色瓜果种植、加工、销售、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三产融合基地,去年还成功获批增城区特色水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虽然“先建后补”项目也同其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一样,需要统一勘测设计、统一造价评审、统一工程监理、统一竣工验收、统一上图入库、统一经营管护,但在项目审批流程上手续简化很多,可以明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而且在建设内容上更是由企业主导,让受益主体由配角变主角,项目的实用性更进一步提升,有力支持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实行“先建后补”以来,辖内内多家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相关政策进行了咨询,希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破解资金与管护难题

  确保高标项目持久发挥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基础工程,同时又是一项点多面广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先建后补”模式大幅提升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切实加快了高标准农田项目进度。

  “先建后补”模式还为高标项目中常见的建后管护难题提供了破解之道。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为管护好高标准农田,国家很早就确立了“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高标设施管护原则,在乡丰基地,宋广鹏告诉记者,基地长期聘用了30多名工人,除了干农活,清洁水渠、打扫机耕路这些也是他们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很好地完成了高标设施的管护。

  “机耕路、水泥渠、喷灌设备……这都高标农田设施都是我们日常生产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个基地我们租赁了20年,期间一旦坏损,我们就需自费维修,所以我们会像自有资产一样爱护它们。”宋广鹏直言。

  “先建后补”不仅让高标农田设施有了清晰的管护主体,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根据《广州市高标准农田“先建后补”项目实施方案(2019-202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先建后补”高标准农田项目,必须配套10%以上的自有资金。

  要求参与企业投入资金,既增加了高标项目投资金,提升工程质量,又可以进一步增强企业的主人翁意识,加强项目管护运行管护。为建设好高标准农田,广州市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自2019年起使高标准农田市级配套资金提升至每亩2500元,连同省级以上资金,整体投入提升至每亩4000元,现在“先建后补”项目区,再加上企业自筹资金,每亩高标农田投入已超过4400元。

  正是在管理方式创新和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下,广州的高标准农田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多次获得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