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梁峁植树戴帽子,坡耕地上修台子,山腰经果系带子,山下建棚挣票子,沟底建坝蓄水穿靴子……这是甘肃水土保持取得成效的真实写照。
春日的清晨,进入陇西县宏伟乡齐家渠村,整个村庄被大山包围着,层层梯田从山脚伸展到山顶,在阳光照耀下显得美丽壮观。
为了不误农时,农民忙着平整土地、施肥。
“我们村共有302户1152人,耕地总面积8892亩,人均7.8亩,结合小流域治理项目,2020年全村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将8000多亩坡耕地整修为高标准农田。配套田间砂化道路11公里、排水渠3.1公里,提升了全村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4120元。”齐家渠村支部书记董文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玉米亩产从以前的300多斤增长到现在的1200斤左右,全村粮食生产实现了大增长,全村种植业、养殖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提起梯田建设带来的好处,今年60岁的齐家渠村村民王仁赞不绝口:“以前家里种了19亩坡耕地,种地主要依靠2头牛,劳动生产率很低,每年口粮都很紧张。自从村里实施坡改地项目后,以前的山坡地变成了宽阔的大田,耕种实现了机械化,家里养了8头牛,每年稳定收入在10万元以上。”
近年来,在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中,各地在突出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基础上,衔接乡村振兴,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点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力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梯田,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秦州区以全省第一的好成绩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截至2022年底,秦州区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84.7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7.91%,年拦蓄径流1188.47万立方米,建设淤地坝35座。”秦州区水土保持站站长甄东红说,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使全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为发展种养殖业、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支柱产业提供了支撑。
截至目前,全省黄河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老旧梯田改造实现了提质增效,配套涝池、蓄水池和利用淤地坝库区水源,提高了旱作农业用水保障。黄河流域坡耕地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依托高标准“坡改梯”发展农业、畜牧业等特色产业,一批批优质水土保持工程生态产品走向市场。
“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为依托,各级水利水保部门紧盯目标任务,去年顺利实现了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年底前完成‘双95%’目标。2022年,我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13平方公里。将100座淤地坝新(改)建任务纳入省政府为民实事方案高位推动,全部按期高质量完成任务。”甘肃省水利厅党组书记牛军说,去年全省完成79座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中央投资完成率100%,实施了67座新建淤地坝工程,在减少入黄泥沙、农民增产增收、改善农村交通、蓄水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