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计划到2025年,亩均投资超过4000元,合计投资500亿元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粮食产能争取达到1400亿斤
➤当前河南正推行“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机制,破解“谁来投”“谁来管”“谁来建”“钱咋融”和“如何还”等一系列问题
麦浪千层焕新颜,地绵万里逐春光。
清明时节,《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驱车穿越周口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沿途川平野阔,阡陌纵横,沟通渠畅,气象观测站林立田间,一台台大型喷灌设备“吐出”团团水雾,滋润着拔节的青麦……
“机器干,躺着看”,在高标准农田的简易看护房里,种粮大户王雷一边喝着茶,一边用手机APP远程操控着喷灌设备,享受着春日阳光。“黑科技”傍身,手机变“农具”,种田成了一份美差事。
今年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首提“建设农业强国”;当日,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发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动员令。如何建设?农业大省河南选择以“田”为抓手。实际上,去年以来,从豫北到豫南,从黄淮海平原到南阳盆地,一项规划三年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宏大工程已在中原大地铺展开来。
争取到2025年粮食产能达到1400亿斤
去年秋收以来,“中原粮仓”河南启动了一项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现有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上,计划用三年时间,亩均投资超过4000元,合计投资500亿元建设150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建成后每亩可多打220斤粮食、多增330元,1500万亩可多打33亿斤粮食、多增49.5亿元。”在去年河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省长王凯说。今年1月,他在河南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告:力争到2025年建成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粮食产能达到1400亿斤。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河南想要实现粮食产量从超1350亿斤到粮食产能1400亿斤的跃升,挖掘潜力的重点就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河南耕地中仍有3000多万亩中低产田,早期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亩均投资低,部分设施年久失修、破损老化,现行1500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难以满足旱涝保收、稳产增产的需要。
“从河南实际看,粮食生产在科技支撑、生产管理、设施装备等方面仍存短板,实施新一轮投入标准更高、建设标准更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就是要破解自然资源刚性约束、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科技装备水平不高等制约粮食生产的瓶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谢长伟表示,此轮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要实现规模化经营程度高、现代化装备和智能化程度高、耕地地力提升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农产品产出品质优等“三高一强一优”建设目标。
早在去年11月,河南便在新乡市“中原农谷”和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先期启动建设2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今年再谋划建设4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在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核心区郸城县,开春以来,工人们忙着衬砌排涝沟渠、铺设地埋管、安装喷灌设备、建设数字农田指挥中心……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已完成近九成,节水喷灌设备陆续投入使用。
在郸城县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信息中心,记者看到厅内大屏幕上显示着苗情、墒情、虫情等信息,可任意调取麦田的远程实时图像,一块屏幕管着上万亩粮田,科学种田、智慧种田正成为现实。
“现在的农田是‘聪明田’。”郸城县种粮大户王雷指着改造后的农田说,田间有物联网控制中心、气象观测站、各种节水灌溉设备……这些都是他粮食增产稳产的“法宝”。
王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浇地为例,过去浇一亩地成本40元,高标准农田只要8元,全年浇4遍水,仅此一项每亩就节约成本128元,得益于科学化、集约化种田,全年粮食亩产又增加100多公斤,一降一增,让亩均种粮收益从500元增至800到1000元。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后,浇灌方式就有固定式、卷盘式、伸缩式等7种,大数据物联网可自动防治病虫害、自动检测土地地力缺项、自动提醒氮磷钾缺失。”郸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史艳华说,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后,预计每亩增加粮食产量100多公斤,郸城县30万亩示范区能新增3000万公斤粮食。
破解“粮水矛盾”
河南是北方严重缺水省份,人均水资源不足40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5,阶段性干旱时有发生,水资源严重短缺成为影响粮食稳产的“大变量”。因此,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中,河南大力推进节水灌溉,“留住天上水,多用地表水,节约地下水”,积极探索破解“粮水矛盾”。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实际上是兴水利的过程。”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处处长黄幸福说,河南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之初便确立“节水优先”原则,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管道低压输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压减地下水开采量,要求示范区内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100%。
在驻马店市西平县,1.2万亩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由河南水投柏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投柏农公司)统一流转、投资和运营。记者看到,示范区内,沟渠纵横交错,一个个长数百米的巨型自走式喷灌机分布在田间,每台设备通过田间沟渠与河道相连。
“我们有6台长600米到800米不等的巨型平移式喷灌设备,通过手机能精确控制亩均用水量,24小时能把这1万多亩麦地浇一遍。”水投柏农公司工作人员台晓林说,除了节水,农田喷灌设备全部使用地表水。
时间回到两年前,这1万多亩的耕地还是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的“望天田”。“这里是蓄滞洪区,土质是砂姜黑土,不易渗水透气、易板结,每年7、8月的雨季,放眼一望,常是一片白花花的积水。过去的20年,有10多年的秋庄稼因涝基本绝收。”位于老王坡高标准农田核心区的刘店村党支部书记刘迎举回忆说。
为彻底解决这片万亩耕地涝和旱的问题,抓住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机遇,当地对一条贯穿大田的河道清淤和拓宽,开挖了73公里的灌渠,通过提灌站把河水抽进灌渠,供应喷灌设备。如今,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变良田,小沟并大沟,大沟入河流,沟相通,渠相连,彻底解决了涝和旱的问题。
“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中,每万亩开挖排涝沟渠12公里上,衬砌生态透水砖,做到相互贯通、通达河流,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黄幸福表示,10年一遇的暴雨下3天,雨停后1至2天就能排除积水,解决高标准农田“怕涝不怕旱”的难题。
大力推进节水灌溉,需要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一个关键是“土地流转”,实现“小块并大块”。
在周口市淮阳区,当地借着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机遇,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产业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淮阳成立运营公司、土地托管公司,与村集体合作社签订土地托管、流转合同,有序推动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目前,示范区已流转土地17800亩,‘小块田并大块田’32000亩,亩均租金提高至每年900-1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每村可增加3-9万元。”淮阳区副区长王振华说。
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各地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达到90%以上。
探索“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
面对三年建成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硬任务”,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建设资金从哪来?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模式?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孙巍峰说,当前河南正推行“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机制,破解“谁来投”“谁来管”“谁来建”“钱咋融”和“如何还”等一系列问题。
按照规划,河南将在豫北、豫东、豫南和南阳盆地4个粮食生产核心片区分别建设300万到500万亩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打造一批“吨粮县”“吨半粮县”。按亩均投资不低于4000元标准,300万到500万亩就是120亿到200亿元的资金投入。
在驻马店市西平县,当地创新融资建设模式,破解“资金怎么筹、怎么建”难题。“一期建设的3.1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投资1.32亿元,亩均投资4261元。”西平县县长侯公涛说,政府委托西平县农业投资公司进行土地流转,交给水投柏农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
侯公涛表示,这笔钱中,各级财政补贴4960万元,河南水投集团投融资8250万元并负责建设,西平县农业投资公司与河南省水投全资子公司水谷科技公司组建水投柏农公司,负责项目的运营、管理、维护,建设期1年,运营期15年,经营收入作为项目投资还款来源。
水投柏农公司总经理万里阳表示,作为管护主体,水投柏农公司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设施设备进行管护,而西平县农业投资公司代表政府实施监管,中原农险保险兜底,以此破解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主体不明、监管不力等难题,确保高标准农田设施高效运行、长期发挥作用。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本着“一建就管”的原则,新乡市辉县市对通过竣工验收的高标准农田,组织乡镇完成固定资产登记。实施“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级为主体”建后管理机制,筹措落实管护资金,设立高标准农田管护员公益性岗位,选聘有管护能力的村民、种粮大户担任管护员,确保项目长期高效运行。
辉县市市长李继游表示,为破解分散经营不利于集约化管理的问题,辉县市依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从农民手中流转零散耕地,化零为整,统一对外发包,以竞争性谈判方式引入经济实力强、团队规模大、从事农业经历长的国有公司或种粮大户。
在辉县市峪河镇,1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由北大荒集团托管,实施“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保险公司”的规模化运营模式。
“这1万亩农田托管后,每亩可为群众降低种植成本300元,以订单农业方式又增收约200元,为村集体增加入股服务收益30元至50元,此外,解放劳动力7000余人通过务工增收。”李继游说。
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保险制度方面,辉县市积极探索,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政策、保险公司经办服务的模式,市财政投入专项管护资金500万元,委托保险公司负责高标准农田日常管护费、维修费及清杂清淤费资金的支付等服务,把高标准农田设施放进“保险箱”。
“通过‘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河南为国内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河南探索’。”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田建民说,河南多地已形成“投融建运管”的建设闭环,后续效果如何仍需时间验证,但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因地制宜不断加以完善和调整,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