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管”期,在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巴彦县,很多乡亲“挂锄”了。不是他们要靠天吃饭,而是因为新农业生产方式、新农人认知让他们平添底气:29.6万亩高标准农田里,良田、良机、良种、良法、良制“五良”当家,为稳粮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新农人们在挥洒汗水,助力打造“现代农业之都”。
一人一机照料5000亩高标准农田
在巴彦县巴彦港镇五星村的一片高标准农田里,50岁的陈大刚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为稻田施肥,随着一次次精准起落、平稳飞行,肥料均匀洒落田间,一上午就飞完了500多亩地。“可别小看这家伙,一次能载重80斤,液肥、固肥都行,绝对是咱种地的好帮手。”陈大刚一面给无人机添肥料,一面骄傲地介绍着。
虽然年龄不算小,但陈大刚说自己就是“新农人”。5年前,巴彦县组织“新农人”培训,陈大刚第一个报了名,成为全村首个“飞手”,至今“双脚不沾泥”种地已经5年了。今年,就凭这架无人机,陈大刚种了5000亩地:1000亩水稻、4000亩玉米。“无人机有数据记录,只要第一次绕着地块儿飞一圈,然后存下数据,以后每次飞行,它都能自动躲避线、杆、树,操控起来一点都不难。”
提起高标准农田的好处,陈大刚说,良田与良机、良法等融合,规整的“大片田”取消了纵横的田埂,边界都是直的,增加了有效作业面积,让无人机“飞防”达到最佳效果。
巴彦县已建成29.6万亩高标准农田,惠及6个乡镇、20个行政村。项目区分为两种:一是主粮作物区,主要作物为水稻、玉米、大豆;二是经济示范区,主要作物为鲜食玉米、高油大豆、马铃薯等。春种、夏管、秋收全程实现大机械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万亩鲜食玉米基地找到经营“良法”
巴彦县西集镇兴旺村的鲜食玉米基地是一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万亩连片“青纱帐”一望无际。平坦的田间路两侧,栽满了金叶榆、宿根花;防腐木架构的观景平台、回廊立在路边,供游客采摘观光休息。发展农旅观光是依托高标准农田衍生的良法、良制,乡亲们在用心打造未来产业之路。
田里,村民国立超正开着高架喷洒车作业,一趟作业完成30余条垄,“水肥一体管理”操作模式在青纱帐里腾起一道彩虹。“第一茬鲜食玉米8月就能收获,最后一茬才长一尺多高。这是参照加工车间产能采取的分茬种植,这个‘万亩基地’分成几十个批次种植,这样能保证玉米在最佳成熟期上生产线。”国立超告诉记者,以前农田不平,旱涝不均,同一块地的玉米也“老嫩”不一,高标准农田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果穗整齐,促进了产品标准化。
2017年,国立超带地入社,与乡亲们一起建立专业种植合作社,成立了巴彦县嘉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鲜食玉米、果蔬种植、速冻食品、粮食加工等项目。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起种植户、合作社、公司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产品现代化供应链体系,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国立超还在鲜食玉米种植中应用了地膜播种、机械采收等技术,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鲜食玉米亩均增产300穗,整个项目区新增营业收入324万元。国立超说:“以前靠传统农业模式种植、零散地块耕作时,对这样的成果想都不敢想!”
“良田+良种”,乡亲们黑土地里种“金豆”
庞百学是巴彦县红光乡丰裕村的种田大户,这几天,他刚为自家的600亩大豆施了最后一遍叶面肥。“庄稼种下以后,施三遍肥,就等着秋收了。苗矮的时候使用‘高架喷洒车’,苗长起来了就得使用无人机了……”庞百学说,本村的高标准农田都秋翻过,玉米亩单产提升了200多斤,大豆也提高了100斤。
丰裕村是巴彦县“黑土保护第一村”,也是第一个全域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村子,全村2万多亩农田在2020年就已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乡亲们抓住这个契机,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合作,让丰裕村成为“东农252”豆种繁育基地。自从承揽种“金豆”重任,乡亲们依靠在高标准农田里培育良种,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种田收入逐年增高。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循环永续,丰裕村的高标准农田还接受了省农科院提供的黑土保护技术指导,全村推行“米豆轮作”,以机械化深翻、秸秆全量还田、农家肥利用等多项举措,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农民生产热情一年比一年高。
近年来,巴彦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紧紧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展开,经过4年的发展,实现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功能,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特色农业发展,同时持续调优种植结构,保障黑土地的农业生产实现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