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玉门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标准农田建设“1+3”政策体系,以酒泉市实施乡村振兴综合项目为契机,着力提升粮食产能,按照集中连片、提标扩面、水肥一体、整体推进的思路,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至目前,建成高标准农田27.5万亩,占市属耕地面积的43%,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努力打造百亩块、千亩方、万亩片高标准农田建设“玉门样板”。
建好连片地
玉门市立足粮食产能提升,以提高建设标准、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效益、提速耕作效率为核心,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筑牢粮食丰产根基。整乡整村推进、集中连片建设,把布局无序、利用低效的耕地重新集中连片规划,提高地方配套比例至60%,亩均投入达3000元以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要素配套标准大幅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向全覆盖迈进。
至目前,玉门市柳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38万亩,3个行政村、11个村民小组实现了集碎为整。规模种植、集约经营,有效解决了耕地面积分散和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通过小变大、短变长、弯变直、陡变缓等措施,最大程度整合归并,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持续加快全镇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柳河镇副镇长陈伟说。
通过小田改大、互换并地、拉方平直等方式,玉门市建成项目区地块由原来72000余块减少至2000余块,农户平均地块由10至15块减少至1块,块均面积由1至2亩扩大到100亩左右,新增耕地面积19672亩,地块零散、产出低下的“望天田”,变成了成方连片、效益倍增的高产田。结合田块地力、土壤类型、种植类别,采取耕作层保留、绿肥翻压、秸秆还田等措施,项目区土壤酸碱值降低0.2、有机质含量提升0.2%,耕地质量提高1至2个等级,农作物增产10%左右,亩均收入较整治前提升30%,耕地质量明显提升。
坚持良田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推广耕播一体、收采一体、天地植保等智能化农机装备,实现精准化、标准化、智能化作业,项目区粮食耕作机械化率100%,人工成本降低80%以上,机械费用从每亩325元降低为每亩265元,耕种管收质效大大提高。
种出高效田
玉门市赤金镇东湖村的万亩高标准农田均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既提高了水、肥和人工的利用率,也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打下了基础。
“东湖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两个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翻了三番,农民人均纯收入每户增加了1.1万余元。”赤金镇副镇长朱建军说。
在玉门市清泉乡跃进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一人多高的玉米连片种植,收获颇丰。“我们村今年以种植玉米为主,5360亩耕地全部实施节水滴灌项目,节省了水、肥、人工,优势明显。”清泉乡跃进村党支部副书记杜振营说。
按照因地制宜、高效节水、连片推进、规模经营思路,玉门市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提速,为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筑牢“耕”基。至目前,玉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7.5万亩,今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6.26万亩。
玉门市立足提高农田产出效益,推进土地规模流转、水肥一体化应用、农技集成推广、粮食产能提升,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新推广“企业流转+村级托管+农户联种”三种规模流转种植模式,吸引26家大型企业和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3万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滴灌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80%,农业订单率90%以上,实现了生产规模化。建成区水肥一体化滴灌占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的78%,玉米灌水周期由5至6轮间隔20天变为12轮间隔7天,水顺管流、肥随水走,全年玉米用水量由渠灌的每亩800立方米减少至每亩320立方米,省水60%;用工量由传统的每亩15人减少至3人,省工80%;用肥量由常规的每亩142公斤减少至95公斤,省肥33%,变大水漫灌、肥料漫撒为精准滴灌、施肥到根,实现省水、省工、省肥目标。集成引进优良品种、北斗导航系统、水肥一体化滴灌和空地一体植保等技术,试验推广的小麦浅埋滴灌种植模式亩均产量500公斤以上,推行玉米宽窄行密植水肥调控吨粮田种植技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创建吨粮田6万亩。建成万亩高效粮食生产区3个、千亩高效粮食生产区11个,项目区粮食种植面积占种植总面积80%以上,吨粮田面积占40%以上,玉米单产提高100至200公斤,亩均增收580元以上,玉门市粮食播种面积16.26万亩,总产量预计达到9万吨,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升级。
管出精细账
深秋,玉门市下西号镇川北镇村文旅康养区,溪流蜿蜒曲折,溪旁栽植着山楂、海棠,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下西号镇以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为抓手,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融入产业发展、农事体验、观光休闲等元素,推动农业融合发展,让高标准农田变成产业发展加速器,让农产品变为增收“致富果”。
玉门市创新多元化投建、智慧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融合化带动模式,实现高标准农田“建管用”全链条联动。创新多元化投建模式,采取市级融资、县级配套、国企参与的项目模式,把高标准农田、农房改造、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相结合,通过新增耕地交易收入和土地流转增值部分平衡项目收益,解决了高标准农田谁融资、谁流转、谁种植、谁运营的问题。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6.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3.1亿元、贷款融资3.1亿元,新增耕地指标收益6.26亿元,融资比例、亩均投资逐年增长,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针对种植模式的变革,组建社会化服务联盟,整合46家农机、植保、农资、供销等机构服务力量,统筹调度大型农机具260台件,实施粮食托管面积10万亩,项目区农机综合服务保障率达90%,有效保障了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服务需求。
玉门市探索推行“一网一图三化”管理模式,“一网”即田间管理网格,在项目乡镇建立镇、村、组三级网格管理责任体系,既当承包户、又当管理员。“一图三化”即推行水系灌溉一张图,集成水肥一体化、作业机械化、管理智能化等信息管理系统,着力构建农田种植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体系。
创新探索“高标准农田+”模式,注重与壮大特色产业相结合,建成高标准特色产业基地10万亩,助推建设四大万亩基地、三大亿元集群。与和美乡村建设相结合,优先在居住分散、地块碎片区布局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和美乡村创建示范点10个。注重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挖掘培育农事体验、观光休闲等元素,打造印象川北、铁人故里、天境昌马等一批田园综合体,促进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用出大效益
秋季对农户来说意义非凡,他们在辛勤劳作中盼丰年,在颗粒归仓时话丰收。
在玉门市花海镇,1.8万亩高标准农田玉米迎来大丰收。为确保秋粮颗粒归仓,花海镇抓住天气晴好有利时机,组织30多台收割机对玉米进行大面积收割。
“今年我种了20亩玉米,机械半个小时就收割完了,省时省力,真方便。”花海镇南渠村种植户郭振洋说。走进南渠村,农家小院的房前屋后堆满了刚收获的玉米,一幅丰收晒秋图展现在眼前。
忙着晾晒秋粮的村民张富喜说:“今年种的15亩玉米都籽粒饱满,收成比往年好。”
南渠村有耕地1.9万亩,其中种植玉米4000多亩。村党支部书记梁龙介绍,今年南渠村积极落实良种良法,大力推广耐密植玉米品种,采用密植滴灌技术,玉米亩产最高达到1000公斤。
据了解,今年玉门市实施秋粮增产行动,秋粮播种面积6.864万亩,其中玉米6.79万亩。立足高效益运营增收,推动整村连片整治;立足市场引导,推动规模流转种植。通过党员带头、能人带动,实现了引企业参与、建产业联盟、组服务平台、带农户种植的目标,有效解决了企业难流转、小户不会种、联户没人管、务工出不去的难题。
高标准农田集中流转种植后,玉门市农户可获得每亩600至8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户均至少解放富余劳动力一人,富余劳动力优先推荐组织在市区三个园区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农民转地不失业、转岗再增收,人均务工净收入达到1.8万元,户均综合收入达到4.2万元,确保土地流转后农民收入不降且增,推动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
玉门市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户将土地托管至村级集体,由村级集体统一进行流转,土地流转租金由高标准农田建设前的每亩300元增加到建设后的每亩700至800元,村集体每亩收取50元托管服务费,项目村新增耕地9%以上,村均新增耕地600亩,新增流转收益30万元以上。围绕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滴灌带生产厂、粮食烘干厂、秸秆综合加工等村办集体经济项目,集体收入大幅增加。
玉门市按照2000亩配套一座蓄水池,增加调蓄库容60万立方米,保灌周期延长10至15天,让“水盆子”有效发挥了“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调蓄保灌作用。配套建设物候、气象、土壤、病虫监测点48个,区域虫情病害测报预警率提高到90%以上,防治有效率达到了94%,增强了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夯实了保产促丰收的根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