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高标准农田 >

高标准农田是如何抗灾解“水”题 旱涝保丰收?

2024-08-22 08:46来源:中国经济网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每年“七下八上”防汛抗旱的关键期,也是秋粮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今年以来,旱涝并发、旱涝急转等灾害特征对秋粮生产带来不小影响。
抗灾能力高,正是高标准农田的“高标准”体现之一。《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的八方面建管要求中,就包括灌溉与排水,“通过加强田间灌排设施建设和推进高效节水灌溉等,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农田防洪排涝标准,实现旱涝保收。”
旱能浇、涝能排、节水高效、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在保障粮食生产方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旱能浇
水是最短缺的农业重要资源之一,也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旱灾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重,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越来越大,旱情已成为影响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常态。面对这些自然“烤”验,高标准农田是如何让一块块“望天田”变成“高产田”的?
甘肃7814万亩耕地中,旱地占72%。全省农业亩均水资源量为400立方米左右,为全国的1/4,水资源短缺曾一度是甘肃农业发展的最大的 “瓶颈”。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位于有着“西北粮仓”之称的河西走廊,是甘肃小麦、玉米主要产区,也是全国产粮大区。近年来,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配套了塘坝蓄水池、水肥一体化管网、输配电设施等,为解决河西走廊的干旱缺水问题打下了基础。2019年以来,凉州区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2.05万亩,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实现了“良田粮用”。
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当地近两年大力推广的配套技术,借助可控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既能提高劳动效率,又能节水节肥、抗旱保收。据凉州区农业农村局统计,采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后,示范基地小麦平均亩产550公斤,较常规种植每亩增产10%左右,亩均节水超过50%,节本增效20%左右。
在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的小麦玉米宽幅间作千亩示范片,集成应用了小麦浅埋滴灌、玉米宽窄行、增施有机肥、良种示范、种衣剂应用、统防统治、一喷三防等技术,实现了节水、节肥、节本、节种、增产的效果,预计亩均实现节水35%、增产20%,小麦每亩可增产70公斤,玉米可亩增产250公斤,亩均增收400—500元。据了解,金川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水资源十分短缺。近年来,金川区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促进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目前已实现河灌区高效节水及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涝能排
去年的“烟花”台风给东部几省份在短时间内带来强降雨,部分农田积水短时间内淹到60厘米以上。同等积水情况下,高标准农田一般在一到两天之内可以迅速把农田里的积水排净,而普通农田则需要3-5天甚至更长时间。
高标准农田在排积水方面,展现出其防灾减灾、保障生产的“高标准”能力。农田里纵横交错的排灌沟渠与配套的引提水泵站,成为排水“主力军”。
东北地区是我国秋季粮油主产区,今年入汛以来,多轮强降雨造成局部地区农田积水渍涝和农业设施损毁。
7月以来,辽宁省平均降水量381.1毫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受多轮强降雨影响,全省涝区农田积水面积达到509.6万亩。但在新民市兴隆堡镇陈台村种植大户王建的600多亩地里,水稻已经出穗,长势良好,并未受到积水的影响。这都要归功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王建表示,排水“特别快”的高标准农田去年水稻亩产近700公斤,玉米亩产900公斤左右,今年的水稻亩产“现在就可以肯定妥了”。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是长春市第一批工程化试点项目。项目涵盖范围内的长泡村主要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到汛期,雨水过大,稻田就会内涝,而且田间道路没有硬化泥泞不堪。自从去年村里建设了高标准农田,原来零散的小块田、沟渠和田间道路连接成集中的大块田,实现渠、沟、路全配套,灌溉和耕种条件得到大幅提升。
在黑龙江逊克县一片大豆地里,大豆株高已到腰部,进入到结荚期。相比多地因持续降雨导致的农作物受灾,逊克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沟渠相通,排水通畅,积水当天就能排得出,持续降雨并未给农作物造成很大损失。
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要求,旱作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5 -10年一遇,1-3天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天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1-3天暴雨3-5天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节水高效
农业既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的重点。2023年,我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约62%,在农业用水当中耕地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86%。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途径。
旱能浇、涝能排是稳产的保障,节水高效的灌溉是高产的引擎。面对我国我国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的现实,如何用有限的水生产更多的粮食?《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要实现有效提高耕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提高10%以上,亩均节水率10%以上。
根据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强调的“两个优先”,其中之一就是优先将现有或规划建设的大中型灌区范围之内的有效灌溉面积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
2021年,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就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大中型灌区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协同推进工作的通知》,推动各地统筹大中型灌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把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形成从水源、骨干输配水渠道到田间末级渠系的灌排工程体系。2022年,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四川都江堰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宁夏青铜峡灌区等6处大中型灌区纳入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直接推进了灌区从粗放的大水漫灌向节水的精细滴灌转变。
以河套灌区为例,如今的河套灌区通过渠首和1条总干渠自西向东引水,同时通过干渠、分干渠和8万多条斗、农、毛渠,将水输送到田间后,再通过近两万余条斗、农、毛沟,支沟、分干沟、干沟,汇入总排干沟和乌梁素海,最后排入黄河,形成一套完整的灌排体系。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使用引黄滴灌比引黄漫灌每1万亩耕地年节约用水250万立方米,比井灌减少开采地下水300万立方米以上,且每亩增收600余元。据了解,内蒙古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有14种典型模式,其中引黄澄清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模式、“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模式等都有效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粮的效果。
据统计,河套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实现耕种面积增加2%左右,亩均增产50多公斤,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增收10%以上;同时,亩均节水20立方米,化肥和农药用量分别下降20%和10%,节约成本50-80元。
相关推荐
  • “小田改大田”带来新希望——湖南港中坪村高标准农田提质升级见闻 2024-11-20
  • 望都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4-11-20
  • 内蒙古巴林右旗: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