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高标准农田 >

沃野良田绘新景 科技赋能促振兴——宜城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纪实

2025-07-29 09:27来源:楚都宜城网
盛夏时节,漫步在宜城广袤的田野,满目皆是生机盎然的景象。连片的稻田碧波荡漾,嫩绿的秧苗迎风舒展,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叶香气。笔直的机耕道纵横交错,崭新的灌溉渠系如银链般镶嵌田间,与翠绿的稻田构成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
"看这秧苗长势多喜人!"小河镇杨岗村村民李建国蹲在田埂边,轻轻抚摸着油绿的稻叶,"以前这时候最操心,怕旱怕涝,现在有了高标准农田,就像给庄稼上了'保险'。"他指着远处正在作业的植保无人机说:"这些无人机可帮了大忙,施肥打药又快又匀。"
"以前这些田块碎得像打补丁,现在都成了'聚宝盆'!"李建国抚摸着沉甸甸的稻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亩产增加百余斤,土地流转费涨了200元,这样的变化源于宜城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推进。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宜城市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4.43万亩,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的77%,建设规模与投资强度稳居襄阳市前列。一组数据见证成效:粮食单产旱田、水田分别增长5%和9%,2024年全市粮食总产达13.1亿斤,实现"十连增"。在这份亮眼的"丰收答卷"背后,是宜城市农业农村局创新务实的生动实践。


小河镇杨岗村水稻田
 
高位谋划构建协同推进新格局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系统工程,必须打好'组合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拥军介绍,该市创新构建"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市级成立由市长任指挥长的建设指挥部,镇级组建23个工作专班,村级落实专人现场协调,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在科学规划方面,该局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市高标准农田"数字地图",实现动态精准管理。编制的《宜城市"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注重多规融合,与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有机衔接,科学绘制"一张蓝图"。
资金监管是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该市创新实施"双专一进度"管理模式:专人管理、专账核算,按工程进度分期拨付。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9.34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资金6.22亿元全部直达施工方,实现"阳光运行"。特别是2024年2万亩国债项目,通过优化拨款机制,仅用半年就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小河镇杨岗村麦田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农业新样板
面对传统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宜城市大胆创新技术应用。在杨岗村,3.2万米装配式渠道取代了传统的砖砌渠,使用寿命从10年延长至30年。"这些'拼装式'水渠就像乐高积木,既耐用又方便维修。"技术员小张形象地介绍。
针对"电不够用、水不够快"的难题,该市实施精准改造。雷河镇前锋村新增大功率灌溉机组后,3900亩稻田在今年大旱之年依然喜获丰收。"现在抽水像打开了'水龙头',再也不用看老天脸色了!"种粮大户王建军感慨道。
在谭湾村,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广"六统一"种植模式,建成2500亩优质小麦示范基地,亩均效益提升20%。"我们的油菜制种基地采用物联网技术,手机就能查看墒情。"村支书自豪地说。
机制创新激发长效管护新活力
为避免"重建轻管",宜城市出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建立"使用者付费"机制:流转土地由新型经营主体管护,未流转地块纳入村级公益岗位职责,管护经费从村集体收益列支。同时开发"农田管家"APP,实现问题"随手拍、马上办"。
"小田并大田"改革是宜城市的创新之举。杨岗村通过田块整合,将4770块"补丁田"变为418块"整装田",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后,土地流转率从50%跃升至80%,带动全村年增收180余万元。这种"一户一田""一企一田"模式正在全市推广。
沃野平畴绘新景,乡村振兴正当时。如今的宜城大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综合效益持续释放: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农业机械化率提高至92%,新型经营主体增长35%。襄阳市委副书记胡勇在调研时称赞:"宜城经验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随着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正在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相关推荐
  • 建管并重打造高标准农田 2025-07-03
  • 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千里山供电公司:“满格电”绘就高标准农田“丰景画卷” 2025-06-26
  • 湖南城步:高标准农田变“聚宝盆” 绘就苗乡新画卷 202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