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民之大事在农”。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勾画防灾减灾“一张图”,绽放生态乡村“富绿美”……2021年,气象部门坚持不懈为“三农”提供气象智慧与支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铺展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切实做好农业生产气象服务——
仓廪足 百业兴
“十四五”开局之年仓廪足,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12月6日,国家统计局宣布: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丰收来之不易!特别是今年天气形势异常严峻,粮食生产克服了河南等地极端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西北陕甘宁局部地区的阶段性干旱、秋收时期华北和黄淮海地区的连阴雨天气,可谓“过五关斩六将”。
为了把饭碗端到中国老百姓手里,全国气象部门全力以赴,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让中国饭碗端得稳、大国粮仓根基牢。
中国气象局党组高位推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并将“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开展农业气象服务进村入户行动”纳入中国气象局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多次部署华北、黄淮、东北等粮食主产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在今年秋收秋种期间,针对异常天气气候,中国气象局专题部署,成立北方冬麦区秋收和秋冬种气象服务专班,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报送专题决策材料30余期。
一籽一粒,种出不易,机收减损等于增产。针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13个秋收重点省份,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联合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在农机作业应用软件上增加服务模块,通过融合农机作业数据与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数据,自主研发了针对秋收秋种的农机作业适宜度算法模型。该服务覆盖近150万农机手、种粮大户和农业管理人员,为机收巧抓“天时”。
打出组合拳,守好“米袋子”。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因降水频繁且降水量较大,田间湿度过大或农田出现渍涝,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制作了冬小麦最晚播种期预报服务材料。河南7月至10月遭遇包括“7·20”暴雨在内的10次降水过程,农田积水严重,麦播延迟15天左右。看到麦播有延迟“苗头”,河南省气象局提前分析冬前热量资源等并作出预测。山东省气候中心建立冬小麦与夏玉米生长的定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完成2021年至2050年山东省冬小麦与夏玉米生产的脆弱性与风险评估。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中国气象局今年启动种业气象服务试点工作,初步明确服务需求和服务流程,基本建立玉米、水稻种子气象服务指标,初步形成玉米、水稻种子关键生长发育阶段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有了科技傍身,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向“智慧农业”转变,为粮食稳产增收提供了气象保障。为打造地方特色气象服务品牌,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建设15个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带动各省(区、市)气象局创建省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起到示范作用并形成规模效应。
今年,枸杞气象服务中心新增枸杞园区干旱监测模块和枸杞发育期自动识别功能,可供其他部门和用户随时随地查看;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完善了9省(市)“设施农业气象综合数据及业务支撑平台”的数据查询、适宜度评价等功能,完成与大数据云平台的数据融合;湖北省气象局打造“乡字号”服务品牌,结合“一县一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市县气象部门与375个涉农、涉灾部门签署合作协议,成立农业气象专家联盟74个,建设了1个国家级淡水养殖气象服务中心和4个省级农业气象服务中心。
初秋时节,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水稻长势喜人。当地气象部门通过多种渠道为种粮大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预警服务。图为8月25日,会昌县上营村稻虾共作示范基地,农机手正在收割中稻。图/朱海鹏 文/江凯
9月14日,在贵州省遵义市,丰收的水稻呈现出一片错落有致的金黄色。
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人平安 生态美
临渴掘井者失,未雨绸缪者得。
中小城镇和农村作为防范气象灾害的薄弱之地,往往是遭受气象灾害的“重灾区”。气象防灾减灾从最基层做起,从边远山区、农村和相对落后地区做起,下好减灾“先手棋”,做好防汛“消息树”,打响防灾“发令枪”,筑牢生命“安全线”。
基本实现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气象部门完成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形成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基础数据一本账及本地灾害天气影响区域一张图,建立农村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网,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制度及业务规范,建成由气象信息员、重点防御单位责任人等组成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完善省、市、县一体化气象防灾减灾业务服务平台。通过“六个一”建设,基层防灾减灾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气象部门开展了暴雨洪涝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完成了对5425条中小河流、19279条山洪沟及6.9万余个泥石流、滑坡隐患点的普查。发展气象信息员60.6万名,建立了管理工作机制。各地积极发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作用,利用短信、12121声讯系统、大喇叭、显示屏等传统方式,及快手、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气象服务,增强了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减轻了气象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过程不放过。各地气象部门精准预警、严密防范,确保预警信息发布到村到户到人,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提质增效,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生态农村建设提供气象保障。
气象部门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能力,开展生态质量气象监测评估、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工作,充分挖掘农村地区气候资源潜力,在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评估等方面持续发力,围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领域进行深入发掘,打造文明富饶的美丽乡村。
今年入汛以来,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旱情较为严重,气象部门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全力做好为农服务。图为8月12日县气象局工作人员来到交口南塬头村进行土壤墒情调查。
8月12日,甘肃省平凉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抓住有利时机,组织全市六县一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影响下,旱情得到一定程度缓和。自5月下旬以来,为缓解旱情,各县(市、区)33个作业点已开展作业55次。图为作业现场。
为农民增收贡献气象力量——
幸福村 “智”富梦
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帮乡亲们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生态茶园绿了青山、美了景致、富了日子,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党支部原书记罗显平说,今年的重要工作就是向来访者讲述“绿叶子”变成“金叶子”的故事。
“今年的猕猴桃甜度比去年还高,价钱也卖得好,太谢谢你们了!”这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苗汉子集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力对气象局的感谢。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组织开展设施冬枣气象服务,让冬枣变“夏枣”,提早到今年6月上市,最高价格能达到正常成熟冬枣的30倍。
今年,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探索建立了“省级方法研究、市级技术支持、县级落实服务”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气象服务新模式。其中,为彭泽县太白湖开发区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服务,使稻米单价上涨1.00元/公斤,园区累计增效达500万元。
“乡村美丽、产业兴旺、群众幸福”,离不开科学的普及,知识的加持。
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五三村,过去种紫皮蒜靠的是经验,不少农户在种植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年3月,时任中国气象局驻五三村第一书记侯俊知道后,邀请专家走进农民夜校,传授紫皮蒜种植知识。
农民夜校也是新疆气象部门服务保障“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重要抓手。伽师县农民夜校开办半年多后,乡亲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劳动致富的积极性更高了,整个村子呈现出一派团结和谐的景象。
各地气象干部与各族群众在一次次的坦诚交流、互帮互助中架起一座座“连心桥”,让交往交流交融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让理想、信念、情感、文化更加团结统一。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气象部门将继续发挥气象在乡村振兴中的趋利避害作用,为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基本盘持续贡献气象智慧和力量!(王晨、李冬梅、谷星月、李悦、吴彤、张宏伟、周爱春、张鹏、 高迅芝、蔡成瑶、王娣、王玫珏、杨晓丽、余亚庆、贾辰、宫克发、周爱春、王楠、李东、刘玥、刘恋、赵艳妮、汪建军对本文有贡献)
图为浙江省安吉县气象局于今年3月初在黄杜茶叶立体气象监测站网站进行站点维护及作物观测。李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