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中原大地风景如画,秋色宜人。10月12日,在河南召开的大别山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等气候旅游品牌成为焦点。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从“生态惠民”到“旅游富民”……河南省气象部门以气候之美促进生态良好、以气候之利保障生活富裕、避气候之险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助力中原大地走上“乡村越美丽、产业越兴旺、群众越幸福”的旅游振兴乡村道路。
依托气候之“美”,让乡村旅游更“靓”
巍巍大别山,散发出厚重红色、醉人绿色、飘香古色的独特魅力。新县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森林覆盖率为78.6%,负氧离子年平均浓度超过2500个/立方厘米,空气质量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在气象部门的助力下,2018年,这里成为全省第一批“中国天然氧吧”之一。
有了“气象+文旅”双轮驱动,大别山区尽展生态画卷,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国庆长假,新县接待游客109.53万人次,乡村旅游占比70.2%,旅游综合收入8.34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17.63%。
“新县的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靠的是绿水青山,靠的是独特的气候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天然氧吧’这个金字招牌,气象部门功不可没。”新县产业聚集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夏代宝说。
不仅在新县,灵宝市寺河山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后,打造出“到寺河山吸氧”的旅游品牌,卢氏县更在“中国天然氧吧”综合效益指数中位列全国第二。“天然氧吧”擦亮旅游“金字招牌”,气候资源赋能旅游产业,气象部门以实际行动擦亮乡村“容颜”。
释放气候之“利”,让特色产业更“旺”
从“生态佳”到“生态+”,中原大地催生了丰富多彩的生态富民产业。河南气象部门结合地域旅游资源特色,聚焦信阳茶叶、宁陵酥梨、灵宝苹果、兰考蜜瓜、柘城辣椒等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开展精细化气候服务,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气象部门建立的特色农业专业气象台、信阳市茶叶气象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茶叶气象服务中心,组成茶叶服务“三剑客”,助力发展“茶旅融合”,打造豫南特色生态休闲旅游品牌。目前,浉河港镇别具一格的茶旅文化每年吸引全国各地游客40万人次。
在“酥梨之乡”——商丘市宁陵县,具有区域特色的梨果产业及配套的生态旅游,已成为支撑宁陵经济的主导产业、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宁陵县气象部门依托万顷生态梨园,与河南省气象部门共建气象灾害防御试验基地,成为河南首个利用防霜机和无人机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试验园区。今年10月14日,宁陵梨获评“气候好产品”,这将有效增加销售亮点和卖点,让宁陵梨真正成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黄金果”。
气象科技红利鼓起群众“钱袋子”。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趋利避害、减负增收的独特优势,让气象服务潜力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民生红利,让农民奔小康的步伐越走越踏实。
关注气候之“险”,让群众出游更“安”
河南位于我国二、三级地貌阶梯过渡带,是一个泥石流多发地区。河南省气象部门出台《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防御服务规范》,解决了旅游景区气象服务规范化等难题,为山洪灾害的预报、预警和防御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卢氏县地处秦岭余脉伏牛深山,经常出现因山洪、泥石流等天气现象引发的次生灾害,虽然山水秀丽,但人们面对灾害风险,常选择敬而远之。
卢氏气象部门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建设“智慧气象+旅游”服务平台,依托气象数据库,结合景区旅游需求,开发登山安全指数、漂流指数、赏花指数等一系列产品及服务,深度融合“气象+旅游”保障服务,将防灾减灾措施落到实处。2019年,卢氏县被评为“避暑旅游目的地”。
长垣市赵堤镇大浪口村是河南省首批乡村旅游特色村。面对今年汛期降水量超常年两倍的严峻形势,气象部门用123期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7期重要天气报告和启动7次应急响应,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仅7月20日至22日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气象预警就帮助这座古村减少经济损失约120万元。
乡村振兴没有终点,气象脚步永不停歇。河南气象部门将继续凝聚推动气候经济创新发展的智慧和共识,坚持趋利避害并举,进一步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推动全省乡村旅游迈上新台阶。